目前银行与客户对理财业务的风险认识并不一致,银行认为应该“随行就市”,而金融消费者则将理财视为变相存款,期望“旱涝保收”。 把理财当做存钱的观念由来已久,即使已经进入所谓“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人人理财时代,即使是嘴上喊着“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投资者,仍会在潜意识中把理财当做存钱。据佳家利保险箱了解,近年时有发生的关于银行理财产品的纠纷以及面对新的投资理财渠道的裹足不前,究其原因,除了对理财工具的浅尝辄止,就是理财观念的误区重重。 误区一:只有专家才能理好财。因为不少消费者对数字、宏观经济没有兴趣,认为投资理财非自己能力所及,但实际上理财是一个日常积累、摸索实践的过程。
误区二:理财是有钱人的“专利”。事实上,工薪家族更需要理财,与有钱人相比,他们面临更大的教育、养老、医疗、购房等现实压力,更需要理好财。
误区三:理财随大流。不少消费者,尤其是女性会在理财上犯跟风的毛病。事实上,理财具有个性化,因人而异。不同家庭类型、不同收入水平、人生不同阶段的理财方案都不一样。
误区四:理财就是保值增值。家庭理财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教育规划、消费规划、现金规划、退休与养老规划、保险规划、投资规划、税务筹划、家庭财产分配与传承等,涉及家庭生活各方面。理财可以让家庭财务状况达到平稳,但并不是投机。
把理财当做存钱,不仅造成了风险意识的薄弱,更导致了直线型的投资理财思维,即把投资理财单纯理解为收益率的大小,而不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更合理的规划,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观,比如把保险看做多余、拒绝使用信用卡、过度恐惧银行借贷等。
其实,理财不仅仅是存钱、买产品,理财本身就应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才是关键。由此出发,老年人要注重保障和安全性,中年人要关注财富的增值,青年人则要更多地为提升自身能力而投资,古人所云“莫欺少年穷”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
2000年网络泡沫破裂后,曾有个关于百威啤酒的小故事。如果买了1000美元百威啤酒的股票,那么一年后只值50美元,而如果买了1000美元百威啤酒开派对,不仅能结识很多朋友,即便剩下的酒瓶子也可以卖到70美元。所以对有些时候来说,节省并不一定是理财的好方式,选择合适的投资渠道和把握时间才是关键。
话题再转回来,面对更加多元化的理财渠道,也只有走出误区才能更好地加以利用。从银行角度而言,佳家利保险箱表示需要加强监管,建立“卖者有责”的文化,而从消费者角度而言,破除把理财当做存款的误区,提高金融消费者风险意识,营造“买者自负”的氛围才是当务之急。 |